第四章
如何詮釋事情
(線上)
課程目標
  • 呼應第二課中學到的「慣性反應」概念,進一步拓闊參加者對思想模式的看法。
  • 引導參加者善巧地處理困難的技巧。
課程內容
  • 簡介課堂四(5分鐘)
  • 情緒與思維練習 - 第一部份(10分鐘)
  • 與困難共處練習(15分鐘)
  • 3 分鐘呼吸空間 – 回應版(10分鐘)
  • 情緒與思維練習 - 第二部份(10分鐘)
課堂後閱讀及家課練習
  • 講義#1,#2,#3,#4,#5及#6
  • 家課練習及家課練習記錄表
立即開始
影片
講義一
講義二
情緒與思維練習
影片
講義四
講義五
講義六
家課練習
影片
播放影片
介紹
播放影片
情緒與思維(想法)- 第一部份
播放影片
與困難共處
播放影片
呼吸空間 - 回應版
講義一
用想法(看法)來詮釋事情

我們遇到不同事情,通常我們會有一些「慣性反應」,藉著以往的記憶、經驗,來詮釋事情。而對事情有怎樣的看法/想法,往往影響我們的反應。

《想法不等於事實》

「 如果觀察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花了在不請自來的想法上,真是令人驚訝:這樣做! 那樣說! 記住! 計劃! 一定要這樣!評判!這些想法有可能使我們發瘋,但它們確實經常如此。」~Joseph Goldstein

想法有莫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。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緒不自覺因循既有想後自動運行,但透過一次又一次察覺到穿梭在心中的想法和影像的𣊬間,並把注意力帶回呼吸或回到此時此刻,就能使我們和想法產生距離,細心洞察它們!最重要的是,我們最後能深深體會所有想法都只是個人的心理活動(包括那些說它們不是想法的想法),而且想法不等於事實,而且我們不是想法,讓我們了解到事情或許有其他方式去處理,讓我們從固有的思考模式中解脫!

想法和影像經常提供顯示/指引,讓我們知道內心較深處發生的事情。假若我們能「掌握到它們」,便能從不同角度來觀看它們;而當我們很熟悉自己內心「前十名」的習慣性、自動化、無益的思考型態時,就更容易覺察並改變那些陷入情緒漩渦的歷程。

特別要留意那些阻礙我們練習的想法,例如:「這樣做沒意義」,「不會有用的,為什麼還做呢?」這種悲觀、無盼望的思想模式是憂鬱情緒狀態下最為明顯的特徵,阻礙我們離開情緒狀態及採取行動。故此,我們必須辨識這些想法為「負面思考」,主動地運用善巧的方法,改變我們的感受的方式。

「想法產生行動,行動導致各種結果,我們會注資在哪種想法? 我們的重大任務就是要:看得清楚,從而知道取、捨:哪些想法付諸行動,哪些想法任其生滅。」~Joseph Goldstein
源自Segal, Williams and Teasdale(2013)。版權為The Guiford Press 所有。(石世明,2015,頁399-400)
講義二
用不同方式看待你的想法

以下是一些處理想法的做法,邀請你嘗試運用:

  • 就只是看著它們出現和離開,不須覺得要跟隨它們。
  • 看看能否留意那些產生想法的情緒/感覺:即「情境」,你的想法只是一連串事件中的其中一環。
  • 視你的想法為心理活動而不是事實。這些活動常常帶著其他情緒,引使我們以為這些想法是真的,但還是要由你來決定,這個念頭是不是真,你要如何處理這個念頭。
  • 寫下你的想法在紙上,這會讓你看它們時沒那麼情緒化和感招架不住。還有,想法的串流當中暫停下來進行書寫,能讓你在這個片刻,從不同的角度來回應那些想法。
  • 對於特別困難的想法,可以在靜坐時以平穩開放的心,有意地去觀察它們,讓「智慧的心」提供它的觀點,可以盡你所能保持好奇心,在腦海裡簡單形容從想法升起的情緒:「啊!這是傷心難過。」「這是憂鬱的聲音」「這是熟悉的苛刻批評的聲音」,重點是以溫柔關注好奇的態度來看待你的念頭。
源自Fennell(1989);Segal, Williams and Teasdale(2013)。版權為The Guiford Press 所有。(石世明,2015,頁401-2)
講義三
情緒與思維練習

在網上錄影片裡,我們提到這個「情緒與思維練習」。我們跟大家說了一個情景,邀請大家聽完那個情景後,覺察自己即時腦海裡面的升起想法/思維、情緒以及身體感受。

請把這些想法/思維、情緒以及身體感受填寫在下面表格裡面,並拍照whatsapp 給我們。

之後,我們再討論它們之間的關係。

影片
播放影片
情緒與思維(想法)- 第二部份
播放影片
家課練習
講義四
《明智處理壓力》【一】

清楚看見(留意自己有壓力、不愉快/傷感或不順利的境況時的第一個跡象)

這工作紙提供一個機會,當壓力、不愉快/傷感或不順利的境況出現時,增加你的覺察力,了解發生了什麼事。目的是讓你仔細地帶著好奇心,探究想法、感覺、身體感受和你的行為模式,告訴你的心情正開始往下掉。

源自Segal, Williams and Teasdale(2013)。版權為The Guiford Press 所有。(石世明,2015,頁404-5)
講義五
《退一步看想法》

想法既非「真實」亦非「我」,想法只是「想法」。能夠看清這些,我們就會獲得自由的感覺。舉例說:「我今天一定要完成所有工作」,如果你未察覺這是一個想法,而以為是「真理」而行,那你自己就創做了在那刻的真理-你真的相信所有工作必須今天完成。有位病人,曾有經歷心臟病發,他像避免再有下一次,有一天深夜他有一個戲劇性的醒覺,當時他正在洗車,他猛然覺醒-實在不必要這樣做。他整天都忙著完成所有他認為必須要完成的工作,沒有質疑這個想法是否必須,只是不知不覺的就被這個想法牽著走!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類似的行為,你可能也像那位病人一樣,不明因由的感到壓迫感,緊張、焦慮,因此,如果你靜坐時,有個念頭升起:「我今天必須完成多少、多少的事情」這樣的念頭,你必須很留心的看待這個念頭,知道它只是一個念頭,否則就會不知不覺地起來做事,未能覺察到只為了一個念頭就打斷了你的靜坐練習。

另一方面,當這樣的念頭出現,如果你能退後一步看清楚,你就可以把事情按重要性排列先後次序,理智地選擇真正必須做的,而知道何時應該歇息。因此,簡單的認清你的想法為想法可讓你從扭曲的現實中釋放出來,讓你的生活有更清楚的視野,有更大的掌握感。從思考心智的蠻橫專制中解脫出來,有賴於靜觀修習。當我們每天撥一些時間觀察呼吸的流動,以及心靈和身體的活動,而不被捲入活動中, 我們是正培養平靜和覺察力。隨著我們的心變得平穩和比較不會被陷入思考的內容,就會增強我們心的專注和平靜的能力。 如果每次當想法升起,我們能辨識是「想法」和表達內容,辨別它牽引的力度和內容的真偽,那麼每次我們就能放開它,再專注於呼吸和身體感覺上,我們正增強我們的覺察力,我們能更理解自己,如實接納自己 - 不是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,而是真實的自己。

源自Kabat-Zinn (1990); Segal, Williams and Teasdale(2013)。版權為The Guiford Press 所有。(石世明,2015,頁410-11)
講義六
容許/如其所是

「容許」並不是認命 - 它是重要的第一步,讓我們全然對困難產生覺察, 並善巧地回應他們。


轉向困難

練習刻意地用仁慈的態度轉向並且接近困難/痛苦的經驗。如果你的心一再被吸引到特定的某些畫面、感覺或身體感受,那麼就做:

  • 刻意地將溫柔、友善的覺察,帶到把你注意力拉走的事情上,就去注意你的心一再被拉到相同地方那裡的感覺。
  • 盡你所能,去留意你自己是如何看待在身體或心裡所出現的一切。我們對於這些片段、想法和感覺的反應,可能會決定這些東西只是一時經過,抑或是持續存在。通常,我們可以跟心中出現的片段、想法、感覺或身體感受同在,卻是用一種非常容許或慣性反應的方式。如果我們喜歡它,就會執著,試著抓著不放,相反,如果我們不喜歡它,因為他帶來痛苦,不愉快或不舒服,那樣,我們可能會經歷恐懼或生氣、緊張和 收縮,或試著把它推開,這些回應是容許的相反。

放下和如其所是

最簡單的放鬆方式,首先,是放下想要改變的事物的嘗試。接受我們的經驗,意思是只是對正在進行的一切給出空間,不要嘗試去創做其他不同的狀態。 培養一種「願意去體驗」的態度,我們能安穩地回到對眼前一切的覺察。

如其所是:就只是注意、觀察已經存在在這裡的一切。當我們清楚看見這些經驗,就可以避免被拉進沈思以及反芻(反覆想著)的思考模式,亦不會試著去壓抑或避開不想要的經驗。我們開始將自己從這些一切釋放出來。自動地放棄舊的策略,而帶著慈悲,開啟善巧回應的可能性。

源自Segal, Williams and Teasdale(2013)。版權為The Guiford Press 所有。(石世明,2015,頁362-3)

新的練習

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用這個新的方式接近困難經驗。如果我們發現注意力持續被拉離呼吸,並被拉扯到痛苦的片段、情緒、或感受,第一步,就留意任何伴隨這些痛苦的片段、情緒、或感受而來的身體感覺了。刻意地將注意力移到感受最強烈的身體部位,我們試試用呼吸作為一個有用的媒介,吸入氣息,把溫柔和友善的察覺力帶到這個身體部位,呼氣時,從這個身體部位呼出。就像做身體掃描練習時所做的相似。

當身體部位的感覺放置在覺察中,我們可默默地告訴自己:「可以的!無論是什麼感受,就這樣容許自己對它們敞開(抱開放態度)」。 之後,我們就只要停留在覺察這些身體感受,以及與它們的關係,跟它們一起呼吸,接納它們,如其所是,可以重覆對自己說:「可以的!無論是什麼感受,就這樣容許自己對它們敞開(抱開放態度)」。利用每次呼氣,讓自己更柔軟、更開放面對感受。

源自Segal, Williams and Teasdale(2013)。版權為The Guiford Press 所有。(石世明,2015,頁363-4)
家課練習
  • 靜觀靜坐 - 第一、三、五天練習靜觀靜坐,約30 至 40分鐘。
  • 與困難共處 - 第二、四、六天練習「與困難共處練習」;約30 – 40分鐘
  • 3分鐘呼吸空間-回應版,任何時候留意到有不愉快感覺出現,即做練習。每次做完,請在「家課練習記錄表」上,圈起一個 X,作為紀錄。寫下任何經驗/狀況
聲音檔
靜坐
與困難共處
三分鐘呼吸空間-回應班版